7月11日美牛股,一封由13位美国退役上将联合签署的请愿信在华盛顿掀起轩然大波。这封致美国国会的联名信措辞罕见地严厉,要求特朗普政府立即收回削减E-7“楔尾”预警机项目经费的决定,否则美国空军的未来将陷入“无法逆转的战略劣势”。
这并非一纸空谈,而是美国高层在看见中国空警-3000项目稳步推进、技术实现代际跨越后,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远远甩在后头。
一边是中国空军如火如荼地推进新一代空中预警系统,一边是五角大楼在预算压力下仓促砍掉E-7项目,美军的矛盾与焦虑可见一斑。
问题的核心就在于,美国是否还有能力维持其空中主导地位?或者说,这一次,中国是否真的已经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美国空军的E-3“望楼”预警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服役,如今机龄普遍超40年,电子系统老旧、维护困难、故障频发。曾担任太平洋空军司令的威尔斯巴赫公开承认,E-3的可靠性已严重下滑,在面对中国歼-20这类隐身战机时几乎“看不见”。
换代迫在眉睫,于是E-7“楔尾”项目应运而生。它基于波音737平台打造,配备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500公里,可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并具备空中加油能力。
原计划采购26架,分批替换E-3,填补美军在亚太战区的空中指挥短板。但就在2024年底,美国国防部突然宣布终止这一项目,理由是成本升高、进度滞后,以及对未来生存能力的怀疑。
项目预算从5.88亿美元暴涨至7.24亿美元,整整超出原计划23%,进度也比既定时间表晚了9个月之久。
财政压力之下,美国决定砍掉E-7,同时减少F-35采购数量,从2025财年的44架骤降至24架。而这场财政风暴的源头,是一项名为“大而美法案”的新政。这项法案原本旨在优化军费结构,却在操作中导致了空军核心项目大面积被砍。
面对突如其来的预算削减,13名重量级退役将领坐不住了。这不是普通的抗议,而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集体“上书”。
美牛股
他们在信中直言,美国不能放弃E-7项目,更不能寄希望于E-2D舰载预警机或者尚未成熟的天基分布式系统。
E-2D预警机虽然在航母战斗群中表现不俗,但它原本就不是为大规模远程作战设计的。航程短、滞空时间有限、机舱狭窄、作战指挥席位不足,这些限制使它根本无法胜任广域空战指挥任务。
天基系统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数据延迟、缺乏实时指挥能力、易受反卫星武器攻击,根本无法替代预警机在现代空战中的角色。
更令人警觉的是,中国此时已悄然完成对空警-3000的首轮测试,并在2024年底顺利完成首飞。这款基于运-20B平台打造的大型预警机,在滞空时间、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信息融合能力等方面全面超越美国现役装备。
其配备的超大型相控阵雷达不仅能精准识别远距隐身目标,还能同时引导多架歼-20或歼-35执行协同打击。
美国媒体称其为“至少领先一代”,而不少军事评论员更直言,中国在空中预警指挥系统上已“领先美国两代”。
尤其是在亚太这种广阔海空空间中,预警机的部署能力决定了战场反应速度。E-2D根本无法常驻第一岛链空域,而空警-3000凭借其大平台优势,完全可以长期部署在战略前沿。
与之协同的,还有中国快速扩展的卫星星座系统、高超音速导弹和隐身战机,共同构建起一个令人生畏的“空天一体反介入体系”。
2024年末,中国还试飞了两架疑似第六代隐身战斗机的原型机,被外界称为歼-36和歼-50,引发西方舆论的广泛关注。
美国福克斯新闻不无焦虑地评论称:这可能是全球最先进的有人战斗机。而这些新装备的背后,没有强大的预警机作为“空中大脑”,几乎无法发挥真正效能。
正如中国空军在海湾战争中所深刻总结的,预警机不是可有可无的“雷达平台”美牛股,而是整个空战体系的核心神经中枢。
美军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F-35和F-22隐身战机,但如果缺乏高效的空中指挥平台,这些战机就如同失去了“眼睛”和“大脑”。
不能实时识别目标,不能灵活分配火力,不能动态调整战术,在高烈度对抗中将极易陷入被动。中国则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从空警-2000到空警-500,再到如今的空警-3000,中国的预警机发展从未中断,反而不断加速。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并未孤注一掷押注某一技术方向,而是采取**“有人预警机+无人机+天基系统”三位一体的复合模式**。
在实际战备中,空警-3000将成为战区空中指挥的中心枢纽,负责整合卫星侦察、无人侦察机、前线战机等多来源信息,并实现高速数据处理和战术协调。
这种以体系作战为核心的战略设计,使得中国空军在面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时,具备更强的调度和响应能力。
2025年5月,美国参议院拨款委员会曾就E-7项目举行公开听证会,防长赫格塞斯和参联会主席凯恩当场表示:E-7项目“成本过高、风险过大”,未来将完全交由天基系统负责。
但就在同一天,《纽约时报》披露一则内部文件,显示美军评估中国空警-3000在性能上“已对美形成压倒性优势”。
这份报告被认为是促使13名退役将领联名上书的直接导火索。他们在信中写道:“如果美国空军失去空中预警能力,其作战效能将被系统性削弱。”
这封信不仅被递交至众议院议长约翰逊,还送至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图恩和民主党领袖舒默,足见事态严重。
同一时期,美国国会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也开始“紧急拨款”——为E-7项目追加5亿美元,为F-35A采购提供42亿美元补充资金。
但这些仍远远无法满足战略所需。将领们明确表示,空军需要部署至少1763架F-35A,并至少配备50架E-7,才能确保空天优势。
美国空军与太空部队协会也罕见发声,呼吁国会“立即纠正错误决策”。他们引用以色列F-35在空袭伊朗核设施中表现的例子,强调没有空中预警支持,F-35的作战能力将大打折扣。
面对中国预警系统的极速推进,美国五角大楼的“先凑合、再豪赌”的策略,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赌未来几年不会爆发大规模空战,赌卫星能在短期内弥补空中预警空缺,赌敌人不会先破坏天基系统。
这些假设,正变得越来越难以成立。尤其在西太平洋地区,天基系统一旦遭毁,美军将彻底陷入“空中盲区”,届时F-35再隐身也无济于事。
更有甚者,连“忠诚僚机”项目也被紧急提上日程,美军希望借助AI无人战机弥补空中指挥缺口,但这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方案。
中国空军则已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下一步——测试太赫兹通信系统、应用AI战术规划、升级星座通信网络。
这一切让人不得不承认:中美在预警机领域的差距,已经不只是数量和技术,更是战略思维的断层。
美国如果继续停留在幻想中,未来可能真的只能望中国“尾灯”而叹。如今,随着空警-3000的稳步列装,中国空军正逐步构建起一张覆盖全球的态势感知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延伸到了太空,还深入到了战场每一个角落。美国的“空中独霸”时代,或许正在悄悄结束。
这场围绕E-7预警机的争议,远不止是一笔预算纠纷。它折射出的是中美在科技、战略、节奏和心态上的根本差异。中国坚定前行,美国犹豫不决,谁能掌控未来的天空,答案正在一点点显现。
美牛股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