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西:51策略
有个模型发烧友做了这样的一串绿葡萄。声称“80-90后看到都会害怕”。
先说这个是个啥玩意:
电影《勇闯夺命岛》中的VX(维埃克斯)毒剂容器。在电影中只一个小球掉落,就迅速的挥发出毒气,让一名士兵立刻溃烂得不成人形。
不过,还是W君一直秉持的观点“如果看电影能把军事、科技知识弄明白了,那还要大学有啥用?”,很显然,大量的影视作品对于军事、科技的渲染就只求“好看”,并不“真实”。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化学武器。所谓的“化学武器”特指以化学物质的毒性起到杀伤作用的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用以歼灭、压制和疲惫军队和平民,造成地面、水域、武器装备、粮食和水源的染毒,它主要由军用毒剂、毒剂释放器材和将化学弹药送达目标的运载工具、控制仪器和装置组成。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军用毒剂”。
如果按照作用机理和用途来区分,军用毒剂通常会分为“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和“刺激性毒剂”六种,如果再加上那种并不以人类本身作为伤害目标的,只以植物为作战目标的“植物杀伤剂”,那么军用毒剂就会分为七种。
说回VX,在大量的不同军用毒剂中,VX在影视作品中曝光量是最大的。倒不是因为它的毒性,而是因为它的名字(venomous agent X)
我们看的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
外星生命共生体的名字叫做Venom,在大陆的宣发中被翻译为“毒液”、在香港地区的翻译为“毒魔”、而在湾湾那边的翻译叫做“猛毒”。其实这次翻译比赛是湾湾的“猛毒”更加信达雅一些。
Venom(毒液),常指蛇、蜘蛛等动物分泌的有毒物质,也引申为仇恨、恶毒的情绪。
加上-ous,则变成了形容词,代表引申为恶毒的、充满恶意的。
而venomous agent X中的agent本身在军用术语中就不是“代理人”的意思了,而是“起效物”、“活性物质”,等价于“毒剂”的意思,所以VX——充满恶意的毒剂X,这画面感就一下子出来了,相当适合影视作品引用。
这是美国国防机构实验室流出的VX毒剂样本瓶实拍图,瓶中装有约200毫升略带发黄的透明液体,200毫升的VX可以杀死多少人呢?
这玩意的致死量是以微克来计算的,1000微克=1毫克,1000毫克=1克,这瓶子里面有200毫升,vx的通常密度为1.008克/毫升,所以这里面有201.6克,VX的 LD₅₀为7微克/公斤。一个70公斤的成年人只需要490微克就可以毒死。如果部署得当,小小的200毫升的瓶子,足够夺走41万人(411428)的生命的!
哪怕只使用其中的1%,也能在短时间内制造数千人的死亡51策略,足以毁灭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核心人口结构。
那么VX毒剂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玩意是一种有机磷化合物,和很多炸药是含氮化合物一样,大多数神经毒剂都是有机磷化合物。
其化学名为 O-乙基-S-(2-二异丙氨基乙基)甲基硫代膦酸酯。
通常情况下,有机磷类神经毒剂都会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大多数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它们可以阻断乙酰 胆碱酯酶(AChE) 的功能。
简单的说下机理:当一个运动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它会释放一种神经递质,叫做 乙酰胆碱(ACh)。
ACh 会在神经和肌肉之间的缝隙——突触间隙——游过去,找到一个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门锁,然后开门:“肌肉收缩,开始行动!”
那肌肉就动了。
但动完总得停,对吧?
这时另一个酶出场:叫 乙酰胆碱酯酶(AChE)。它的作用就是——把乙酰胆碱给清掉,断掉神经传来的“收缩”信号,于是肌肉松弛,你才能闭上眼、松开手、停下呼吸……
当有机磷神经毒剂进入人体后,会强行占据 AChE 的活性位点,让它彻底瘫痪。
你可以想象一下:
本来指挥部(神经)只发一条命令“上!”结果因为没人收尾(AChE被干掉),这条命令就永远在喇叭里回响。于是:肌肉开始疯狂抽搐、呼吸肌持续痉挛、眼睛流泪、口鼻流涎、肠胃痉挛、膀胱失禁、全身肌肉最终因疲劳陷入弛缓性麻痹、横膈肌(主呼吸肌)因过度兴奋+彻底瘫痪,造成 完全性窒息……
简单的说,这玩意进入人体后,会让神经系统一脚油门踩到底,而从来不去踩刹车。
这只是肌肉相关的现象,而且这些神经毒剂还会作用于大脑,让脑细胞也不停的高速运转,于是人的CPU直接被干到烧!
前面一直在说的是“有机磷神经毒剂”,这类的毒剂有很多种51策略,例如沙林、梭曼、塔崩……但为什么VX被冠以“恶毒的毒剂X”这样的名字呢?
先给大家建立一个量级的概念:这种毒剂的毒性是沙林的百倍!他是被设计出来的军用毒剂,而不像是沙林一样是在做杀虫剂的时候偶然被发现的毒剂。
沙林、塔崩这些东西最初都不是给人用的。它们大多是在做杀虫剂、农药、工艺试剂时误打误撞合成的副产品。科学家一开始也不打算搞什么化武,只是做着做着发现:哎,这玩意不仅杀虫快,对哺乳动物也一样有效……然后军方一看,这行啊,快拿来!
而VX,则是大名鼎鼎的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依据有机磷神经毒剂的作用机理而专门合成的。它的皮肤接触性毒性在同等条件下是沙林的600多倍,即便是蒸汽吸入的毒性也是沙林的25倍之多!这种性能让当年的毒剂之王沙林显得黯然失色。
在1952年,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在农药研发中,发现一类叫做 类磷酸酯(organophosphates) 的化合物对昆虫神经系统极其有效。最初研发目标是高效杀虫剂,但实验中他们注意到,这类化合物对哺乳动物毒性也极其强烈,尤其对咱们之前提到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这类物质的代表就是后来被命名为阿米通(Amiton,化学名:VG)。
ICI在发现VG类有机磷杀虫剂后,其毒理性质就被英军和美军的化武部门关注。他们采取了系统性毒性结构优化路线(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核心目标就是保留高抑制AChE能力的基团,同时提升脂溶性、降低挥发性,并增强化学稳定性。
在VX设计中,最关键的三大毒性强化因子则是通过磷原子连接的硫原子,这是活性位点,能与AChE中的丝氨酸残基形成稳定磷酰化中间体,不可逆失活AChE;构造乙基-二异丙胺侧链,为VX提供了极高的脂溶性,使其能穿透皮肤、眼睛、呼吸道粘膜;重组了结构使其具备低挥发大分子结构,这样被VX污染的区域有着极大的持久性毒性,通常被这种致命毒剂污染的空间可以在持续数月的时间跨度内都有致命的毒性。
1968年3月13日,一架F-4“鬼怪”战斗机在美国犹他州达格威试验场上空执行测试任务,携带装有神经毒剂VX的化学发射器。其中一个发射器在测试期间并未完全清空。随着F-4在轰炸后爬升,发射其中残留的少量VX在飞机后方形成一条雾痕,随后飘入试验场北面43公里远的的骷髅谷,并落在一大群绵羊上空。
据报道,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由于这起事件,共有 6000 到 6400 只羊死亡。
后来的调查表明,这次泄露事件,仅仅是由于发射器的喷口没有被清理干净,内部残留了不到30毫升的VX。至今检测事发地的土壤依然具有胆碱抑制成分。
其实,当时设计VX的时候就以“区域拒止”武器的方式进行的设计。向某些作战区域进行投放,这个区域会在长时间内形成毒剂污染而变成无人区。这就让敌方长时间根本无法突破这一区域。
不过,虽然VX的作战构想很好,但是作为一种化学武器,它被联合国列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被1993 年《化学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中规定:每个国家年生产和储存超过 100 克的VX是违法的。唯一的豁免条件是“在单个小规模设施之外,用于研究、医疗或制药目的,且每个设施每年的总量不超过 10 公斤”。
那么很多军迷所喜欢的话题是——这玩意到底怎么生产出来的?
VX并不是一种需要极端高端实验室才能合成的毒剂。正相反,它的母体物质(VG)原本就是杀虫剂工业副产品,这就意味着——VX的化学合成工艺不依赖于昂贵稀缺的原料或设施。
VX 的制造可分为 二元组分路径(binary precursors),也是现在大多数 VX 武器弹药系统采用的方式。
首先,生成中间体 EA-2192(也称半VX)——反应物:甲基膦酰二氯(Methylphosphonyl dichloride)与 乙醇 和 二异丙胺 反应 得到 S-2-二异丙氨基乙基-O-甲基膦酸酯 中间体
然后,与硫醇类试剂硫代乙醇反应最终生成 VX(O-乙基-S-2-二异丙氨基乙基甲基硫代膦酸酯)
之所以生产这个东西这么简单,其实也是VX设计的一个部分,它本身就被定义为要大量低成本生产。
但难点并非合成,而是控制与检测,这玩意毒性极强,合成人员稍有不慎即会死亡,这也让“恐怖分子在家自制VX”这类桥段变得相当不切实际,即便是当时的VX合成工厂本身也会对生产安全存储安全做出相当多的措施。
弄不好,这些极具威险性的化学品就会闹出人命。
因此在VX还在作为军用毒剂活跃的生产的后期,已经很少有厂家在生产和存储VX毒剂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二元毒剂。
即把两个无毒前体分别封装,只有在弹头发射出去的时候才会在武器内部进行化学反应最终生成VX。
例如美军的“大眼”二元化学炸弹,在发射前填充O-乙基-O-甲基硫代膦酰氯和二异丙胺这两种VX的前体,基本上是无毒的状态,而在飞行员投放这枚炸弹的时候,内部的容器被打破,这两种前体可以在几秒钟内充分混合生成VX毒剂,档炸弹下降到设定高度的时候,内部生成的VX毒剂就会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喷出,形成毒剂散布撒。
类似的,例如XM122火箭弹和XM135航弹都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进行的设计。
从“绿葡萄”模型到F-4战机撒毒,从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农药试验室,到美军中国湖基地的二元航弹试射场,VX这东西从来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死得多惨,而是为了让整块土地不再属于人类。
它不是直接杀死你,而是让你的呼吸系统自己谋杀你;不是一发爆炸性的杀伤,而是一种“维持致命状态”的持续惩罚。
而它之所以恐怖,并不是因为它的化学式多复杂,而是因为它太简单了——原料合法、合成容易、难以察觉、持久污染。就像战争本身一样,最可怕的不是暴力的爆发,而是暴力的合理性。
我们怕VX,其实不是怕它“剧毒”,而是怕我们自己真的制造过它、储存过它、部署过它、还在为它辩解过。
而至于模型爱好者做的那个“80-90后看到都会害怕”,就只是复刻一个影视道具而已,反而是没啥可怕的地方。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