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2月到现在,这场俄乌战争已经整整打了1000多天,当初谁都以为这就是一场闪电战,几个月能分胜负A策略,结果一拖就是三年多。
更出乎意料的是,这场仗不仅没收场,反而一步步把世界的格局打乱了了重来,美国也逐渐的意识到,中国三年前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三年前,俄罗斯突然在凌晨动手,一路往基辅逼近,整个欧洲瞬间炸锅,美国二话不说就冲到前头,直接开了大单子支持乌克兰,军火、资金、情报一样不落,嘴上说得冠冕堂皇:我们要捍卫自由世界,听起来挺有气势,实际上是打着算盘的赌局。
拜登政府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靠援助把俄罗斯拖垮,顺便巩固在欧洲的老大地位,于是不到一个月,美国国会就批了一笔又一笔援助预算,像不要钱似的往乌克兰输血,最开始是标枪导弹和毒刺防空,再后来连“爱国者”都送了过去。
到2024年底,这军援账单都快突破900亿美元了。这还不算平时那些训练、后勤、情报服务,加起来美国这回真的赔进去了老本,可打着打着,美国人开始发现不对劲了,首先是乌克兰这边,顶住了没错,但想要反攻夺回全境,几乎是天方夜谭。
然后是俄罗斯那头还没垮,虽然被踢出SWIFT、被制裁几十轮,但人家转身和中国、印度搞贸易,能源出口不降反升,卢布也没崩A策略,最打脸的是2023年俄罗斯GDP竟然还涨了1.5%,这让美国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而对美国自己来说,代价就更明显了,国内通胀一路飙,油价高得老百姓怨声载道,2023年那会儿加一箱油花一百多刀成了常态,工厂订单下滑,制造业哀嚎,民众信心下跌,一项民调直接写明:超过六成美国人不愿再给乌克兰掏钱。
国会吵架成了常态,民主党要撑下去,共和党说:那你们自己出钱去,围绕乌克兰,拜登都被骂了上百次“当冤大头”,现在回头看,美国这一系列操作更像是急功近利,本以为能三板斧砍倒俄罗斯,没想到一脚踩进了烂泥里,拔不出来,还让盟友越来越心烦。
连德国和法国都在抱怨,美国打仗他们买单,美国到底是“领头羊”,还是“甩锅侠”,大家心里都有数了。
跟美国那种高调介入不同,中国这三年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不抢风头不站队,也不参与制裁,最早的表态就一句:希望双方克制,通过谈判解决冲突,现在看这确实是最有智慧的选择。
战争一开打,中国没有任何军事动作,却把重点放在了经济和外交上,一方面继续和俄罗斯正常贸易A策略,尤其是能源这块,2022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占总量的40%左右,到了2024年已经接近50%。而且这批油不仅稳定供应,还比市场价便宜至少10%。
在国际能源价格飙升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和老百姓居然没太受影响,这背后靠的就是那份早早签下的能源协议,外交上中国也没闲着,2023年提出的“乌克兰和平建议书”,虽然没能促成停火,但“劝和促谈不搞阵营对立”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像巴西、南非、印尼这些国家,纷纷站出来支持中国的中立立场,觉得这个世界不能只有一种声音,更关键的是,中国借这个机会悄悄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没有因为战争停摆,反而趁乱推进了一批新计划。
中东、非洲、拉美的许多国家在这一轮动荡中,更愿意把赌注压在中国这边,因为他们看到一个现实:中国不搅局,但愿意帮忙搞建设,这样的合作伙伴谁不喜欢?三年来中国凭借稳准狠的策略,让自己稳住了供应链,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国际影响力。
别人忙着打仗,中国忙着搞合作,别人开着坦克冲锋,中国在谈能源协议,签农产品订单,中国虽然没有参与战争,却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这仗打到现在,除了战场上的胶着,其实更大的变化是在背后,整个世界格局正在悄然洗牌。以前很多人还信奉那套谁拳头大谁说话的逻辑,可现实告诉我们,21世纪的全球竞争,光靠枪炮不顶事儿了,谁能稳住自己合理布局,谁才有真正的筹码。
美国现在也慢慢明白了,硬抗下去不是办法,2025年上半年开始,援乌节奏明显放缓,一些原定的武器计划直接叫停,白宫那边公开讲话都换了口气,说要给和平一个机会,这话以前都是中国说的,现在美国也开始照搬。
与此同时中国却继续扩大自己的话语权,2025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谈成了一批经贸合作,数十亿美元的大单签下了,说明就算在矛盾多多的背景下,合作依然是主旋律,而和乌克兰的关系也在悄悄回暖,2025年初签的农业出口协议,就是个信号,中国没有断交情,反倒越来越不可或缺。
国际舆论也发生了微妙变化,非洲国家普遍表示愿意和中国深化发展关系,东南亚更是把中国当成最大贸易伙伴,而欧美这边,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太过激进,把一场可以谈判解决的问题,搞成了全面对抗,结果反而让自己四面受敌?
结局还没有完全揭晓,但一个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过去那种一边倒的西方话语体系,正在瓦解。美国想通过一场战争维稳,结果自己先被拖得焦头烂额,中国没打一枪,反而在战后新秩序中站得更稳。
惨淡!半年销量仅713辆A策略,北美豪华车品牌为何在中国无人问津?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